【8·25全国残疾预防日】眼睛有这些问题要引起注意……
眼健康与每个人息息相关。如果视力损伤或失明了,我们感知自然与环境、传达情绪与感受都会受到很大影响。8月25日是全国第五个残疾预防日,主题为“加强残疾预防,促进全民健康”。下面,我们一起来了解导致视力残疾的常见原因和预防措施。
致盲性眼病,你知道哪些?
盲的定义:较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20/400(0.05)。从盲的定义看,不是完全看不见才是“盲”。
常见致盲原因:白内障、青光眼、老年性黄斑变性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、角膜病、屈光不正和低视力、先天/遗传性眼病等。
白内障:世界第一致盲眼病
随着人口老龄化,白内障的患病率也不断增加。数据显示,我国60-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为80%,9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90%以上。也就是说,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几乎人人都会出现白内障。
白内障是全球第一大致盲眼病,是人体衰老的自然表现,晶状体由透明慢慢变得混浊,阻碍光线和图像进入,引起视物模糊,甚至失明。
晶状体变混浊的过程是不可逆的,只能通过手术将已经浑浊的晶状体摘除,替换为透明的人工晶状体,才能算是从根本上治疗白内障。
许多老年人讳疾忌医,尤其害怕手术,一拖再拖导致视力持续下降,错过最佳手术时间。因此,眼科专家建议白内障患者及时就诊、及时安排手术。
青光眼:第一大不可逆致盲眼病
青光眼是仅次于白内障的世界第二大致盲眼病、第一大不可逆致盲眼病。所谓不可逆是指,青光眼导致的视神经损害是永久性的,青光眼一旦失明,就再无机会恢复视力。
青光眼各个年龄段都有,70%患者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,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。因此,青光眼家族病史的人群应高度重视。如果感觉眼睛胀痛、头疼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,一定要排除青光眼。
早检查、早发现、早治疗是防治青光眼的原则。眼科医生建议,青光眼高危人群每年至少做一次眼科检查。
糖尿病:视网膜病变
我国有1.1亿的糖尿病患者,其中每3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。糖尿病病情越重,病程越长,糖网发病概率越高。
糖尿病使视网膜血管长期处于高糖环境,从而变得脆弱,就像有裂缝的水管一样,容易导致视网膜出血、水肿、渗出等病变,最后造成视网膜脱离,导致失明。
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被称为眼睛的“隐形杀手”,这是因为病变初期往往没有任何症状,眼睛不疼不红,当视力轻度下降时,患者也会以为都是些小毛病,从而掉以轻心。
随着病情发展,当产生视物模糊、眼前黑影飘动、视物变形等症状时,病变就已经很严重了,失明随之而来。所以,眼科医生建议,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到眼科查眼底,早发现、早干预,以最大化地保留现有视力。
高度近视:眼底病变
据流行病学统计,全球有将近1.63亿的高度近视患者,我国更是近视大国,情况相当不乐观。不少人认为,近视无非是需要佩戴眼镜,成年后做完屈光手术即可,并不能称为“病”。但其实,高度近视不但会影响人的视觉质量,还会引起眼底的退行性改变,例如,豹纹状眼底,视盘周围的脉络膜萎缩,黄斑部可能会出现出血,甚至会发生视网膜牵拉导致脱落等情况,最严重的有失明风险。
我国有3000万高度近视人群,因高度近视导致眼底病变的致盲人数超30万。定期检查眼底。高度近视应做到至少每年检查一次眼睛,度数越高以及中老年患者,应提高检查频次。
保护“心灵的窗户” ,我们需要怎么做?
01、早就诊
生活中发现眼睛不舒服及时就医,不要等小病变成大病,最终不能治疗而后悔。(视力突然下降、看东西变形、眼睛红、胀痛、外伤等尽快就医!)
02、早防控
养成良好用眼习惯,减少手机、电脑使用时间,多户外有氧运动,形成健康生活模式。
03、早治疗
严格控制血糖、血脂、血压,不同疾病一旦确诊,遵医嘱严格随访,有良好医治依从性、形成良好医患就诊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