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睛看不清,不一定是近视,这个病不及时治,可能会影响终生!
随着全社会近视防控意识的提高
广大家长对孩子的近视问题日益重视
在视光科和儿童眼病科门诊
家长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:
“医生,我家孩子是不是近视?有没有散光?”
“孩子没有近视也没有散光,是弱视……”
此时家长往往一脸茫然地看着医生
“啊,弱视是什么,怎么会有弱视,能治好吗……”
于是医生开始给家长进行弱视科普……
显然,与几乎人尽皆知的近视相比,弱视的社会知晓度要低得多。实际上,弱视也是儿童发育过程中一种常见眼病,表现为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视力,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及以上。
我院斜弱视与小儿眼科庞玉英副主任医师观察到,在孩子确诊为弱视之前,很多家长对于弱视是一无所知的,对于弱视的治疗,更是存在许多疑惑和误区。
与近视可以通过配戴眼镜等方式矫正不同,弱视儿童如果没有及时、恰当地治疗,很有可能会造成终生的视力低下。
因此,了解弱视,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,至关重要。
弱视与近视是一回事吗?
有的家长一开始会把弱视和近视搞混,觉得都是“看不清”,实际上这完全是两回事。
近视是由眼轴增长导致的,表现是看远不清楚,看近清楚。近视患者通过配戴眼镜,矫正视力可以达到正常,成年后可通过近视矫正手术摘镜,但眼轴增长等改变无法改善。
弱视是即使配戴适合度数的眼镜,矫正视力也低于正常,也就是说戴了眼镜也看不清楚。
造成弱视的原因主要是:
屈光不正(如中高度远视、高度近视、中高度散光 );
屈光参差(双眼度数相差大);
形觉剥夺(如先天性白内障、上睑下垂);
斜视(多见于恒定性、非交替性斜视)等。
不过如果早发现,选择正规医院,遵循科学规范的方法治疗,大部分弱视可以治愈。
校园安全教育
弱视若未经及时、恰当的治疗,不仅会导致儿童视力低下,还会影响患儿视力的恢复,使视觉损害持续至成年甚至终生,所以早发现、早治疗至关重要。
庞主任介绍,多数孩子是在幼儿园或学校视力筛查时发现异常,来医院就诊而确诊弱视,不过日常生活中,家长留心观察,也可以发现弱视的征兆。
比如:
看电视时凑得很近;
喜欢眯着眼睛、歪着头看东西;
走路时经常跌倒、摔跤,磕磕碰碰;
对光源等醒目物品不敏感;
阅读有困难,看书写字串行,写字七歪八扭、隔得很远。
眼科医生提醒,孩子3周岁以后,就应进行一次完整的视力和眼部检查。如果3至5岁视力还达不到0.5,6岁时视力仍低于0.7,7岁以上视力低于0.8,则要考虑是否存在弱视的可能。
弱视治疗一定要佩戴眼镜吗?
根据病因不同,弱视有:
通过手术等方式消除形觉剥夺因素;
配戴眼镜矫正屈光不正;
遮盖疗法遮盖健眼促进弱视眼的发育;
视觉训练等治疗方法。
由于弱视的儿童大多都存在屈光不正的问题,配戴眼镜进行屈光矫正成为弱视治疗的关键一步。但是部分家长存在认识误区,有的是不太愿意让孩子过早戴眼镜,有的是担心眼镜戴了就再也摘不下来,因而对戴镜不够重视。
这种做法是眼科医生不想看到的,眼镜配好后一定要坚持全天戴,除了睡觉时间以外,不可间断。因为只有给儿童的视觉中枢更多的清晰图像刺激,让神经功能充分发育,弱视眼的视力才能提高。
而且儿童的眼睛处于发育之中,双眼的屈光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,所以不能一副眼镜一直戴下去,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,定期到医院复查,根据矫正结果来判断是否需要更换眼镜。
弱视矫正视力恢复正常后,可以立即摘镜吗?
孩子弱视矫正视力恢复正常后,很多家长认为从此就可以不用治疗了,这是错误的观念。
弱视眼矫正视力恢复正常,仅仅是弱视治疗的第一步,还需要训练双眼单视、融合、立体视功能,如不做进一步训练,原来取得的矫正视力也会不稳固的。
至于戴镜和视功能训练等治疗什么时候可以停止,一定要遵从医嘱,家长不要自行决定。
大龄儿童还有必要治疗弱视吗?
由于家长对弱视认知较少,有的孩子遗憾地错过了弱视治疗的黄金期,家长觉得大龄孩子视力恢复希望渺茫,只能放弃治疗。
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,弱视治疗手段日益丰富,12岁以上的儿童也有提高视力的可能。因此,对大龄弱视儿童,家长不应该轻言放弃,一定要坚持治疗,配合医生,尽量让视力提高。